最初的教育都來自家庭,在我還沒長大宛如一張白紙的時候,父母教育我“害人之心不可有”,而在我長大步入社會后對我的教導則又多了一條“防人之心不可無”。可在老一輩那里,他們更注重的是行為,姥爺是一位飽讀詩書、滿腹經綸的文學教師,于是姥姥就在他的熏陶下,愛讀書愛看報,對我的教育也是偏于古訓,讓我受益良多。
兒時教我《弟子規(guī)》,早晨起來冠必正、紐必結、襪與履、俱緊切,從戴帽子、系扣子、穿襪子、穿鞋子這些基本日常生活開始,后有為什么要勿踐閾——門檻不能踩;勿破倚——不歪著、斜著靠;勿箕踞——不許岔著腿坐;勿搖髀——不許抖腿;這些都是姥姥給我講得最多的話,她最想教會我的就是這些行為。而現(xiàn)在的長輩教育下一代,則側重文化上、觀念上、思想上等精神層面的東西,但是這些行為教育,其實是最基本的素養(yǎng)教育,在遇到陌生人時,你的行為舉止才是別人眼中重要的初印象。
已為人母的我,也會常常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,討論到底該怎么教育管理孩子。雖然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但我的理念是,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,這就要提到中國的古訓“七不責”,就是不管孩子犯多大的錯,有幾種情況下不要去責怪他。第一,飲食不責,正在吃飯的時候,不要訓他,要不然他會抽抽搭搭,影響消化,傷害身體;第二,暮夜不責,睡覺前不要訓他,要不然他會很心塞,睡眠不好影響發(fā)育;第三,對客不責,有外人在,你就要給他留夠面子,維持孩子的形象;第四,節(jié)慶不責,大過節(jié)的,熱熱鬧鬧,孩子犯了錯應該過了節(jié)再去教育,避免影響家庭氛圍;第五,憂懼不責,孩子已經嚇得要命,若再罵他,就可能會給他心里留下陰影,產生各種問題;第六,愧悔不責,就是他已經知道后悔了,就要讓他自己去反省,不要一味窮追猛打不留余地;第七,生病不責,他已經生病了,你還要責怪他嗎?為了孩子身心健康,還是保持適當的沉默吧,所以管教的前提是尊重他的人格和尊嚴。
我所有的教育理念,有的是姥姥講給我的,有的是從書中學到的??偠灾?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,父母的行為教育才是最好的啟蒙教育,孩子年幼理解力有限,給孩子少講套話,多從行為模式上去帶他,習慣成自然,少年若天成。